高层住宅电气隐患风险自查
电气火灾占比最大,大概能有三分之一。高层住宅的电气火灾,怎么防范呢?天津市消防救援总队召集全市百余家物业服务企业,采取了四招。
1 将“电气火灾风险”作为高层住宅领域火灾防控攻坚整治重点,组织50余家物业服务企业集中召开现场推进会,通过典型案例,实地学习高层住宅电气线路防控办法。
2 将授课培训与天津市物业管理协会日常工作“嵌入式”有机融合,以“高层住宅电气火灾如何预防”为主题,从电气火灾的概念和特点、电气火灾的原因、电气防火措施和要求、电气火灾扑救注意事项、典型火灾案例讲解六个方面精心制作培训课件,通过物业管理协会工作群向全市500余家物业服务企业下发,指导各物业服务企业专题组织学习。
3 指导物业管理协会制作《高层住宅电气隐患风险自查表》,列出电气设备安装使用、电气线路敷设、电气使用、可燃物的隔离、消防设施等五项21条自查要点,发动物业服务企业对下属高层住宅物业服务项目开展自查自改工作,全面排查高层住宅电气火灾风险隐患,严格落实整改措施。
4 指导物业协会在现有专委会工作架构基础上,成立“消防安全专委”,从日常工作制度、消防检查要点、奖惩评定方法等方面协助物业管理协会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建筑物业企业电气火灾隐患自查表
单位名称:单位地址:
检查项目 |
检查内容 |
检查情况 |
|
电气设备安装使用 |
1.设计、安装选型是否正确,电气设备的额定容量是否小于实际负载容量 |
1.设计单位应具有相应的设计资质 2.供电设备类型应与设计图纸一致且具备3c认证 3.供电设备容量应大于实际负荷容量 |
|
2.设备或导线是否随意装接 |
1.导线截面载流量应满足设备运行负荷的要求 2.设备安装符合电气设备安装说明书要求 |
||
3.电气设备的选用、安装和使用环境是否相符 |
1.电气设备选型、安装应符合设备运行环境条件(化学腐蚀、通风散热、防水、防潮、防火、防爆等)的要求 2.产品的技术文件是否齐全 3.设备应有合格证,并有铭牌 |
||
4.使用是否超过使用年限 |
及时更新、淘汰超期使用的电气设备 |
||
5.导线、设备连接处是否连接牢固 |
1.电线连接接头处应采用专用连接金具或规定的连接方式,接触可靠、稳定。 2.连接接头要牢靠,其机械强度不得小于同截面电线的80% 3.接头应耐腐蚀 |
||
6.电热器具是否靠近可燃物 |
电热器具周围0.3m以内不应放置可燃物 |
||
7.发电机和电动机等旋转型电气设备,轴承是否出现润滑不良、干枯 |
轴承应润滑,对使用滑动轴承的设施,油环应滑动,油腔内的油面应到油面计所指示的位置。旋转部件应加装防护罩 |
||
电气线路敷设 |
8.顶部电气线路敷设是否穿防护管、是否牢固稳定。 |
1.建筑物顶棚内有可燃物时,应穿金属管保护,无可燃物时可穿难燃刚性塑料管保护 2.保护管固定应牢固可靠 |
|
9.线路或电缆线穿墙、穿过金属构件、可燃构件是否采取金属管保护措施 |
1.敷设在潮湿场所的管路,应采用镀锌钢管或pvc管,干燥场所的管路可采用电线管 2.穿越可燃或难燃装饰材料时,应穿金属保护管,且应采用玻璃棉、岩棉等不燃材料作隔热阻燃保护 3.设置在可燃装饰夹层时,应穿金属管保护,若受装饰条件限制局部不能穿金属管时,必须用金属软管,其长度不宜大于 2m,导线不应外露。且用防火堵料密室封堵 |
||
10.线路是否外露、凌乱 |
1.照明灯、开关插座、柜式空调、广告射灯等电源线不宜有接头,若有接头应用绝缘胶布包扎良好 2.吊顶、电缆井、装饰墙面、商品柜台、尤其橱柜内暗装的插座电源线排列整齐 3.多回路电线应标明回路编号或用途 |
||
11.线路检查维护是否及时,是否每年定期检测 |
高压(10kv)线路应每月巡视一次,低压电线应每季度巡查一次,发现缺陷及时处理 |
||
电气使用 |
12.电气设备选择是否符合防爆、防尘、防潮等要求 |
爆炸危险环境照明线路的电线应穿于钢导管内。防爆环境应采用相应的防爆型开关与插座 |
|
13.电气设备保护装置是否齐全 |
电气设备应装设短路、过载、失压与欠压保护和接地故障保护 |
||
14.电气设备安装是否正确、牢固 |
电气设备是否破损、晃动、渗水漏油漏气、卡涩,有无打火、放电现象 |
||
可燃物的隔离 |
15.电气设备外壳是否使用可燃材料 |
电气设备外壳应使用阻燃材料 |
|
16.电气设备、闸刀是否直接安装在可燃材料上 |
电气设备、闸刀不宜直接安装在可燃材料上,插座、开关若安装在可燃结构上或靠近可燃物时,应采取隔热、散热的保护措施 |
||
17.线路是否敷设在可燃物上 |
1.高、低压配电室和变压器室、电容器室、控制室内不应有与其无关的管道和线路通过 2.在配电室内裸导体正上方,不应布置灯具和明敷线路。在配电室内裸导体上方布置灯具时,灯具与裸导体的水平间距不应小于 1.0m,灯具不得采用吊链和软线吊装 3.架空电力线路不应跨越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仓库区域及使用可燃性材料建造的屋顶,液化石油气储罐、可燃、助燃气体储罐与架空电力线路的最近水平距离不小于电杆(塔)高度的1.5倍 |
||
消防措施 |
18.电缆竖井、孔洞是否采取防火封堵措施 |
1.布线用电缆、电缆桥架、金属线槽等在穿越防火分区楼板、隔墙时,其空隙应采用相当于建筑构件耐火极限的不燃烧材料填塞密实 2.电缆沟进入建筑物处应设防火墙 3.电缆防火封堵的材料,应按耐火等级要求,采用防火胶泥、耐火隔板、填料阻火包或防火帽 |
|
19.消防用电设备是否有防止过热、烧毁的措施 |
1.空气开关外壳有无烧损、电源线接头外绝缘是否老化、断路器压接导线有无锈蚀,消防水泵房配电室地面有无积水 2.采用耐火电缆敷设在耐火电缆桥架内,有条件的可采用钢皮保护矿物质绝缘防火电缆 |
||
20.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防火卷帘控制箱线路保护措施是否到位 |
1.当采用暗敷设时,应敷设在不燃烧体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30mm 2.当采用明敷设时,应采用金属管或金属线槽上涂防火涂料保护 3.当采用绝缘和护套为不延燃材料的电缆时,可不穿金属管保护,但应敷设在电缆井内 4.应设置明显标识 |
||
21.是否采取接地保护措施 |
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应可靠接地,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的电阻值应达到规范要求,设置的接地体材料、截面应满足标准,易燃易爆环境构筑物及相邻电器设备应采用三相五线制接地方式 |
单位责任人或管理人(签字):检查时间: 检查人:
篇2:小区电气设备维修的十项原则
小区电气设备维修的十项原则
1、先动口再动手
对于有故障的电气设备,不应急于动手,应先询问产生故障的前后经过及故障现象。
对于生疏的设备,还应先熟悉电路原理和结构特点,遵守相应规则。拆卸前要充分熟悉每个电气部件的功能、位置、连接方式以及与四周其他器件的关系,在没有组装图的情况下,应一边拆卸,一边画草图,并记上标记。
2、先外部后内部
应先检查设备有无明显裂痕、缺损,了解其维修史、使用年限等,然后再对机内进行检查。拆前应排队周边的故障因素,确定为机内故障后才能拆卸,否则,盲目拆卸,可能将设备越修越坏。
3、先机械后电气
只有在确定机械零件无故障后,再进行电气方面的检查。检查电路故障时,应利用检测仪器寻找故障部位,确认无接触不良故障后,再有针对性地查看线路与机械的运作关系,以免误判。
4、先静态后动态
在设备未通电时,判定电气设备按钮、接触器、热继电器以及保险丝的好坏,从而判定故障的所在。通电试验,听其声、测参数、判定故障,最后进行维修。如在电动机缺相时,若测量三相电压值无法着判别时,就应该听其声,单独测每相对地电压,方可判定哪一相缺损。
5、先清洁后维修
对污染较重的电气设备,先对其按钮、接线点、接触点进行清洁,检查外部控制键是否失灵。许多故障都是由脏污及导电尘块引起的,一经清洁故障往往会排除。
6、先电源后设备
电源部分的故障率在整个故障设备中占的比例很高,所以先检修电源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7、先普遍后非凡
因装配配件质量或其他设备故障而引起的故障,一般占常见故障的50左右。电气设备的非凡故障多为软故障,要靠经验和仪表来测量和维修。
8、先外围后内部
先不要急于更换损坏的电气部件,在确认外围设备电路正常时,再考虑更换损坏的电气部件。
9、先直流后交流
检修时,必须先检查直流回路静态工作点,再交流回路动态工作点。
10、先故障后调试
对于调试和故障并存的电气设备,应先排除故障,再进行调试,调试必须在电气线路速的前提下进行。
篇3:电梯运行隐患产生的原因分析
电梯运行隐患产生的原因分析
电梯运行隐患案例
20**年9月13日13时许,在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风景区“东湖景园”建筑工地上,一台施工升降机在升至100米高处时发生坠落,造成梯内准备进场作业的25名工人中,6人被甩出,19人死亡;另据《浙江在线》同一天报道,在浙江温州瑞安市塘下镇森绿小区,9月12日下午,住在该小区的余女士抱着自己18个月大的儿子,在6楼乘坐电梯准备下楼,当电梯门打开后电梯没有来,余女士抱着儿子一脚踩空从6楼坠落,造成余女士死亡,儿子幸运生还。
看了这样的报道,使人感到触目惊心,特别是浙江瑞安余女士的遭遇,连在自己的小区内乘坐电梯也会招来致命灾祸,其他业主该是何等感受?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背景下,近来频频发生的电梯致人死亡的事故,为物业服务企业敲响警钟,应当对自己小区的电梯加强管理,确保运行安全。
责任认定规则清晰,但执行打折扣
仔细分析,几乎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责任事故,都能从事故中发现管理的漏洞。根据报道,此次武汉东湖工地造成19人死亡的重大事故,一个重要原因是电梯使用超过有效期,事故电梯内登记使用牌显示,有效期限为20**年6月23日,到发生事故的9月13日止,该电梯违规使用已经超过70天;而浙江瑞安森绿小区发生事故的电梯,在此之前曾多次发生电梯运行不正常、“将人夹在四层和五层之间”的故障,但并未引起管理部门重视。事关乘坐人员生命安全的电梯在运行中发生如此明显的问题,如果相关部门或专职人员能够按照规定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或许后来的事故即可避免。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电梯属于特种设备。国务院20**年发布、20**年修订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对涉及电梯设施运营管理,有着非常严格和具体的要求:第三十一条规定,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必须由取得安装维修许可证的专业人员,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第三十三条规定,电梯使用单位,应当根据情况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第六十四条明确:乘坐电梯人员在轿箱内滞留2小时以上的,属于一般事故,必须上报和查处;第八十九条要求,对发生一般事故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处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对发生较大、重大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罚款力度更大。
这说明,国家对电梯这一特种设备,从安装使用到维护保养、直至发生事故的责任追究各个程序中,都有着操作性极强的制度规定,电梯使用单位如果能够认真落实该条例的相关要求,发生事故的几率就小得多。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物业服务企业对电梯运行的管理又是如何做的呢?据笔者了解,相当部分企业难以坚持每15日对电梯进行一次维护保养,电梯运行的专职人员配置很难到位,尽管有业主反映过电梯运行过程中发生不影响人员生命或长时间在轿箱内滞留的不正常情况,但是很难引起管理单位主要领导的重视;更为严重的是,当电梯年检时,专业机构提出发现的问题要求整改,有的管理单位竟然以请客或给予地方相关管理部门好处等方式获取许可,使电梯带病运转,埋下不安全隐患。
普通公众对电梯运行事故的预防知识的了解更是少得可怜,大多数只停留在“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电梯超载发出报警信号时应主动减员”、“电梯内不能抽烟”等认知,而且远低于“上上下下的享受”这种电梯广告宣传语的知名度。
电梯运行隐患产生的原因分析
从经济角度看,如果一切按照国家规定去做,运营成本比较高,使一些规模小、效益差的物业管理企业难以负担。就全国而言,大中城市的物业管理收费中,根据小区类别不同,电梯费用收取标准也大不相同,按房屋建筑面积每平方米每年的标准,有的1元多,有的2元-3元,普通的居住高层电梯费最便宜的只有几角钱。综合分析媒体关于小区电梯收费的报道,一个基本规律是--条件越是不好的小区,收费越低,收费率越低,因电梯收费发生的矛盾越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一些县城,过去几十年内几乎没有带电梯的高层建筑;近几年建设的带有电梯的住宅楼,在收取电梯费用方面标准低、难度大,缺乏最基本的维护费用,电梯运行中难免发生不安全因素。
从管理层面分析,商品房开发企业非常注重楼盘的售前形象,电梯运行则属于售后行为,难以引起重视;在物业服务企业看来,对平时电梯使用单位汇报的小毛病,由于资金、人员、技术等因素,很少专门研究及时解决,一旦酿成大祸则后悔莫及;从社会角度分析,我国城镇中大量电梯的使用,是伴随着城镇化推进而展开的,在此之前,多数居民尤其是中小城市对电梯的认知水平还很低,我们的社会还没有普及电梯故障预防知识。
鉴于我国近年来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物业管理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为了吸取以往发生电梯事故致人死亡的惨痛教训,建议决策部门对全国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商品房进行调研,提出电梯收费的原则性要求,包括收费内容、计算方式、缴费方式(诸如高层楼房一楼是否缴费、顶楼是否多缴)、物管和业主发生电梯收费纠纷以后的解决方式等逐步做到制度化,这样做不仅关系到广大业主使用电梯的安全程度,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物业服务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另外,国家对电梯这样的特种设备,有关部门应制订普及型的故障预防读物,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或者提供给物业服务企业,由企业承担对业主的教育普及义务,使全社会形成像预防交通事故一样的认知来预防电梯运行故障,以减少事故发生,确保电梯使用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