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图书馆文献过期、损坏、遗失等处理规定 -凯发一触即发

4803

  津天医科大学图书馆文献过期、损坏、遗失等处理规定

  一、关于借书过期处罚的规定

  ⒈ 借出的图书和其他文献,逾期不还,按0.1元/天进行罚款。

  ⒉ 如寒暑假内到期的图书,开学后第一周内还书,不予罚款;清明节、端午节、“五一”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几个国家法定节假日,返校后三天内还书,不予罚款;如在规定时间内未还书者自到期日起罚款。由于学校安排需离校较长时间(超过一个月)者,请于离校前到馆将所借图书还清(否则易产生过期罚金),并申请借阅证挂失,返校后如仍然需要进馆借书,可到图书馆申请解挂。

  ⒊ 丢失图书须在借阅期内向图书馆说明,并于指定期限(通常为一周)内予以赔偿,过期按规定罚款。

  二、关于图书馆文献损坏、遗失赔偿制度

  馆藏文献是学院的宝贵财产,其所有权归本院并受相关法律保护。馆藏文献的遗失和损坏,是学校财产的损失,也是读者利益的损失。图书馆提倡爱护文献,爱护文献是每位读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进一步维护学校和广大师生的利益,特对馆藏书刊的遗失、损坏等赔偿办法修订如下:

  一 读者损坏文献,按文献被损程度进行赔偿,具体如下:

  ⒈ 读者借阅的书刊资料必须十分爱惜,不得圈点、批注、污损,否则照章赔偿。普通书刊,不可清除的污迹,少于5页的(包括5页)每页罚款0.50元,超过5页的,以同版本新书相抵,如不能购得,按丢书处理。

  ⒉ 可清除的污迹,每页罚款0.10元,并负责将污迹清除;其它书刊(贵重书、工具书、外文影印书、外文原版书)根据实际情况处以普通书刊罚款额10倍。污损严重者参照“遗失图书”予以处罚。

  ⒊ 裁割、损坏书刊,按照本节第二款 第1条之规定予以赔偿。

  ⒋ 损坏书的加工项(条码、书标、不外借标识、色标等)罚款1元;损坏封面封底罚款1元。

  二 读者遗失文献,需及时向图书馆报告,并提倡购买原文献赔偿。

  如无法购买到原文献,则按文献的当前价值赔偿,赔偿制度具体如下:

  1.普通书刊:

  20**年(含)以后出版的图书,按原价3倍赔偿;

  20**-20**年(含)出版的图书,按原价5倍赔偿;

  20**-2000年(含)年出版的图书,按原价8倍赔偿;

  1999年(含)以前出版的图书,按原价10倍赔偿;

  2.丢失馆藏孤本书、贵重书(复本量小于3本,价格大于200元)、外文影印书、

  外文原版书罚款为原书价格的5倍。

  3.丢失成套书刊,影响全套使用者,按整套价格赔偿。

  4.精装书刊以平装书刊赔偿时,赔偿精、平装的差价。

  5.凡遗失书,查不到原价或市面价时,由图书馆采购部门适当估价赔偿(所加倍数参照本规定第1项办理)。

  6.遗失书刊赔偿后,在一个月内又找到原书,可将原书交还本馆,凭原赔款收据退款,但要收取过期罚款。

  7.如有读者带未办理手续的文献离开图书馆,发现后处以书价10倍罚款,停借两个月。并报学校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

  (三)图书馆有权根据资源和读者情况对本制度进行修改并在馆内公告,不需通知到已办理图书馆相关证件的每一个读者。

  (四)本制度解释权归属图书馆。

篇2: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本文对国内外经济学界在房地产经济周期领域展开的研究进行梳理,并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拓展的方向。本文将文献综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外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综述;另一部分是国内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综述。

  一、引言

  20世纪30年代以来,房地产市场在世界市场中经历了几次大型的波动。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各国经济周期及全球经济周期有着高度的相关性。迄今,经济学界对房地产经济周期进行了持续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国外对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研究以实证分析方法为主,分析了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指标体系,探讨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及其在国际间的传导。国内对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研究起步较晚,前期的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主要包括对房地产周期概念和阶段的界定,房地产周期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分析;进入21世纪后,国内开始尝试用实证分析工具对房地产周期波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初步建立了反映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指标体系。

  二、国外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综述

  1、国外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阶段划分及其主要内容

  国外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起源阶段;沉寂阶段;专业化发展阶段;多样化发展阶段。

  (1)起源阶段。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的大萧条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周期的关注,房地产周期作为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就成为经济学界的研究对象。如霍伊特确立了房地产周期波动的概念,这一阶段被称为这一研究的起源阶段。

  (2)沉寂阶段。二战后的20世纪50—7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复苏,并且在凯恩斯主义扩张政策的推动下,经济进入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阶段。对未来经济的乐观预期,使这个时期经济学界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几乎不重视,因而房地产周期研究就进入了沉寂阶段。

  (3)专业化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滞涨“再度引发对经济周期波动的研究,经济学家们开始认识到房地产经济周期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致力于西方房地产市场的周期研究,对房地产周期进行识别和解释,区分研究各种类型的房地产周期波动规律。在此基础上,许多新的理论工具被应用在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研究上,将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研究带入了一个专业化发展的时代。如布朗考察了1968—1983年间美国单栋住宅的销售周期波动情况,发现国民经济的周期波动与房地产周期波动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赫克曼分析了1979—1983年间美国14个城市写字楼市场的综合数字,发现写字楼的减少和租金之间有着非常强的相关性,而租金又和当时的空置率有很大的关联。

  (4)多样化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三个经济事实改变了国外房地产周期研究的传统方式,使房地产周期研究开始进入了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新时期。首先,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了人们对房地产周期波动机理研究的重视。其次,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新发展引发了“投资导向”型房地产周期研究的出现。最后,发达国家房地产周期波动的普遍存在,以及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对国际房地产周期的研究得到重视。一是对房地产周期波动机理的研究。如唐斯在研究美国房地产周期和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后指出,房地产周期受到3种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即社会体制变革周期、技术革命周期和经济革命周期。埃德尔斯坦和保罗利用土地价格预期模型解释了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保罗对oecd17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增长率、利率、宏观经济周期等因素进行分析,作出了这些国家商品房价格可能在20**年到达顶峰的预测。

  二是对“投资导向”型房地产周期的研究。如鲁拉克指出,房地产投资决策应考虑影响市场周期的5种相互作用力,即经济结构调整、物业供给、物业需求、资本流动和投资特征。凯泽通过比较房地产总收益率与机构房地产投资回报率,发现了波长30年、50—60年和上百年的房地产长周期。彼特在对美国房地产周期和经济周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动产投资对策。

  三是对国际房地产周期的研究。如伯特兰分析了形成周期的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认为国际资本流动、各国资本市场自由化、金融管制的放松、扭曲的财政政策和土地使用制度是全球房地产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

  2、对国外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的主要评价

  纵观国外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可以发现国外比较偏重实证研究,旨在通过对房地产行业运行的归纳性总结,试图规避行业运行风险。通过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建立了许多确定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指标体系,但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一些专业研究方面缺乏连续性。对经济周期的判定和预测方面的研究工作也相对较少。另外,国外学者对理论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广泛性和普遍性。

  三、国内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综述

  1、国内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的历程及其主要内容

  (1)起步。我国房地产业起步较晚,国内经济学界对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80年代以前,由于房地产经济发展时间过短且资料不全,我国房地产周期研究基本空白。唯一可以追溯到的研究是薛敬效1987年在《南开学报》上发表的的《试论建筑周期》一文。相对与西方国家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我国是起步晚,差距大。

  (2)初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为房地产周期研究提供了现实的经济环境。但刚开始有关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研究大多是停留在对房地产周期概念的探讨以及现象的描述上。如谭刚对房地产的概念进行界定,指出房地产周期包括扩张和收缩两个阶段。梁桂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来刻画中国不动产供给与需求相互产生的波动情况,认为年销售量波动率和增长率曲线清楚地反映了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内在波动。刘洪玉从房地产市场总供求相互作用的原理出发,对房地产周期进行定义。他认为,房地产市场自然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市场周期的谷底;第二阶段超过平衡点,需求继续增长;第三阶段是供求平衡之后供给增长速度高于需求增长速度;第四阶段供给大于需求。同时,他还根据对应的资本流动给出了房地产市场投资周期的概念。

  (3)新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房地产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学者和业界人士对房地产周期的研究越来越多。从近几年发表的文献上看,国内学者对于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房地产波动的周期研究。如汪晓宇、华伟的文章提出了房地产市场周期的理论,并对我国1987—1998年间房地产市场周期进行了实证研究。曲波、谢经荣、王玮以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率为指标,得出中国房地产周期的基准周期。

  二是关于关于房地产周期波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如谭刚提出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冲击—传导模型。任栋梁提出了房地产业周期波动的外部冲击机制和内部传导机制,分析了影响中国房地产周期的宏观政策因素、经济因素、产业因素和心

理因素。倪鹏飞通过对房地产周期的成因分析,发现我国历次房地产周期波动均有国家重大经济政策或房地产制度改革背景,得出结论,我国房地产周期是典型的“政策性周期”,它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房地产周期具有显著差异。张瑜从房地产经济周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特征,进而从宏观经济、投资、消费、政策等方面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影响。

  三是关于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关系研究。如王勉、唐啸峰根据我国的有关数据,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我国房地产投资波动与经济周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尹惠媛采用gdp增长率作为反映经济周期的指标,选取国房景气指数作为反映房地产周期的指示指标,实证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才元实证研究了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个层面之间的联动关系,包括房地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房地产价格和居民消费的关系以及房地产价格和经济体系其他资产价格的关系。

  四是关于具体城市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研究。谭刚通过选择相应指标,具体分析了gg开放以来深圳房地产周期波动现象,并与宏观经济周期和全国房地产周期进行比较,最后探讨了影响深圳房地产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沈公律、鞠成晓、李倩、余健、顾建发则分别对杭州、大连、北京、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周期波动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2、对国内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的主要评价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房地产经济周期研究主要贡献在对国内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存在性取得了共识,初步探讨了国内房地产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和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国房景气指数。但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对于房地产周期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确定中国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指标不完全,同时由于统计数字的完整性、真实性有限,使得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二是中国计算周期的标准并不统一,许多专家计算出的周期数不一致。三是中国房地产市场跟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有很大的不同,在考虑和研究房地产经济周期时,以往关于中外房地产市场差异对中国房地产经济影响的研究非常薄弱,应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四是应把对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研究建立在基于市场供需的研究之上,从市场角度出发看问题。五是应从宏观经济利益角度出发,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反映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的指标体系,充分发挥指标对国民经济的监测和预警作用。

  【参考文献】

  [1] helbling,thomas,and marco terrones.chapterii:when bubbles burst.world economic outlook.imf,20**.

  [2] van den noord,paul.are house prices nearing a peak?a probit analysis for 17 oecd countries.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 no.488.20**.

  [3] hoeller,peter,and david rae.housing markets and adjustments in monetary union.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20**.

  [4] catte,p·etc.housing markets,wealth and the business cycle.eco/wkp. oecd,20**,17.

  [5] 谭刚:房地产周期冲击——传导模型及其主要因素分析[j].建筑经济,2000(7).

  [6] 鞠方、周建军:房地产泡沫的影响及其扩散传导机制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4).

  [7] 才元:中国房地产业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5).

  [8] 蒋蕾:对我国房地产周期波动问题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9).

篇3:知识管理文献阅读总结

知识管理文献阅读总结

研0905

简书金

20**020**4

由于本科学过供应链,所以想研究知识管理在供应链中的应用,现将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研究的相关文献做一个综述。

1、供应链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供应链上知识价值的实现,要求知识管理过程在整个供应链上完成,包括供应链企业内部和供应链企业之间。从知识管理的内容上来看,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主要涉及供应链中知识的创造、共享、运用和保护等主要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与协调,涉及对供应链中的个体知识、部门知识、企业知识和企业间知识的管理。在结合有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供应链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供应链中知识的获取、供应链中知识的共享、供应链中知识的运用、供应链中知识的保护和支持知识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活动。

①供应链中知识的获取。供应链中知识的获取指供应链参与企业从企业内部,供应链内部和供应链外部获取供应链流程中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过程。其中,主要强调从供应链凯发一触即发的合作伙伴那里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充分利用供应链这个蕴藏着丰富知识资源的“知识宝库”。可转化为知识的信息资源主要有电子文档资源、纸质文档资源、语音资源和数据库等。这些资源被收集到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库中。知识获取要求供应链中个人、部门和企业都具有较强的知识选择、提炼、分类、识别的能力,能够从企业所获取的知识中甄别、分析对企业经营过程有用的知识。

②供应链中知识的共享。知识管理的研究者大都认为知识的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中尤其强调知识在节点企业间的共享与传播,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是促进知识在供应链企业间流动的主要手段,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知识资源的交流和互补,从而提高供应链知识创新和应用的效率。可通过知识推送、电子公告、知识订阅、教育培训等方式,以页面浏览、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形式来实现知识在供应链联盟成员间的共享与传播。

③供应链中知识的运用。供应链中的知识运用首先强调对知识的吸收。组织的吸收能力不仅包括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还包括其知识在不同部门间传播和转移的能力,不单是个人吸收能力的总和。随着外部知识和信息对企业重要性的日益增加,供应链企业需要更高的吸收能力来从其供应链凯发一触即发的合作伙伴处鉴别、提取知识。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知识运用,实现成员间知识水平的协调,包括成员间的知识存量、知识利用能力和知识存储能力等,其目标是保证最终产品在各个环节上能在知识上得到保证,实现其功能的协调与优化。

④供应链中知识的保护。鉴于供应链的动态性和由不同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的特点,供应链中的知识保护特别重要。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中必须有完善的用户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功能,节点企业还应具备较强的知识提炼和筛选能力,以更好地对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资本,如知识产权、专利产品、核心技术、客户偏好等,进行有效地保护。

⑤支持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活动。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跨越了企业的边界,面对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知识结构和凯发一触即发的文化,需要一系列支持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活动保证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主要有战略性供应链成员间的凯发一触即发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包括基于知识管理能力的凯发一触即发的合作伙伴选择和知识合作评价等;基于信任的支持知识在供应链成员间交流和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包括企业领导层对于供应链知识共享观念的支持和员工与企业层次对知识共享的认同等;支持供应链知识管理的技术性活动,如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知识库管理、基于web的核心企业知识门户、成员间在线知识学习和培训系统等。

2、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标。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主要出发点是当代企业所面对的生存环境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其直接目标是提高知识创新和运用的效率,在供应链结构中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使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优化,使核心企业、供应商和客户成为一体,收益共享、风险共担。

知识创新所具有的高风险性要求企业在进行知识创新时充分考虑风险规避问题,同时知识在使用上所具有的不同于其它资源的特性使得知识的合作开发与利用成为可能。因此,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是利用供应链成员在业务流程和知识资源上的互补性提高知识创新和利用的效率,避免知识重复创新行为在供应链联盟中发生,同时降低知识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推动知识在供应链中的转移和共享是其主要手段,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和知识具有的网络效应,知识的价值随时间递减的特性,使知识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因而,新知识在创造出来以后必须迅速被运用才能产生最大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因此,要求拥有新知识的企业在供应链中尽快地转移和共享知识资源,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知识容量,协调和优化供应链成员的知识水平,进而使各成员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其他成员的要求。

3、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特征。

供应链联盟是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战略联盟形式,相对于其他企业合作形式如虚拟企业、产学研合作等,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要更加紧密,因此,供应链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①知识协调。供应链的高效率运行要求其成员企业无论在知识的拥有量、知识共享与吸收能力、知识互补程度,还是在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上都要达到协调,知识共享和知识交流要求成员企业间经营理念的一致性,一旦有一个企业的知识不能达到其他成员的要求,就要影响整个供应链运作的效率。因此,在进行凯发一触即发的合作伙伴选择时除了考虑与其他三流相关的指标外,还应考虑凯发一触即发的合作伙伴的知识协调指标。

②保密-公开-安全关系原则。知识在供应链中获取、共享、传播、运用的前提是供应链成员必须明确哪些知识是关乎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知识,需要保密,哪些是能为其他成员提供帮助的非核心知识,需要迅速高效地共享。企业既要做到与供应链凯发一触即发的合作伙伴的知识交流,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核心知识,强调知识管理的安全性,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库。

③强调知识共享和传播。知识共享和传播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不是物质财富,它并不因为产权的转移而丧失对知识的使用权。而且知识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使用得越多,产生的效益越大,因此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共享和传播,可以降低供应链成员获取、创造知识的成本和风险,提高知识运用的效率和供应链整体知识容量。

4、基于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模型。

(1)知识转移模型。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只侧重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传递过程,仅停留在对市场需求、产品生产组织、库存等一般信息的获取,而忽视对知识的管理。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获取、存储、传播以及应用的能力已成为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要素。因而,现代的供应链应该是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知识流将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成员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单元,而是成为供应链知识网络中的节点,在供应链结构成员企业中流动的不仅包括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还包括有知识流。

图:供应链知识转移流程

供应链管理中知识转移的途径主要有:

①通过内部市场转移:企业内部员工进行技术、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和学习,使员工的隐性知识上升为显性知识,并不断在团队和组织内部传播,内化为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

②通过外部市场转移:首先,核心企业为了使非核心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自身生产的需要,通过技术和专利转让协议、技术咨询和培训等有偿方式,为非核心企业提供生产和服务所需的技术和知识,使得企业显性知识在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进行转移;其次,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联盟,主动进行技术和知识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学习,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最后为了与核心企业在经营理念、组织文化和战略目标保持一致,非核心企业主动通过组织员工到核心企业参观和学习等非正式形式学习核心企业的经验和理念;

③其他的转移途径:供应商通过市场交易的机制从供应链外部购买更加先进的设备、引进先进技术来提高生产力和技术水平,并不断跟踪、吸收和利用供应链外部的新知识;与行业领袖企业进行比较,将标杆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经验内化为组织内部的知识等。

(2)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模型

该模型分为基本过程、支持资源和驱动要素三个部分。在知识链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驱动要素与供应链中知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对知识流的影响,并通过提升模型的反馈,使模型成为闭环系统。

图: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

5、知识创新。

(1)供应链中知识创新的特征

①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应该成为供应链的核心能力,为供应链带来卓越的价值、成长与报酬。

②由于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基于供应链的知识创新也应该是以系统的概念来考虑,集成性已成为知识创新的系统特征,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研究是将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强调供应链成员协同基础上的合作创新。

③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其主体是供应链成员,以供应链成员为基本单位。供应链中的知识运用尤其强调成员之间知识水平的协调,包括成员间的知识存量、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利用能力的协调,其目标是保证最终产品在各个环节上能在知识上得到保证、实现功能的协调与优化。

④根据约束理论,系统的强度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其创新能力并不取决于最强的成员,相反会受到能力最弱的成员限制。因此,在增强供应链成员各自知识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强调供应链成员之间知识创新能力的匹配。

(2)知识创新的四种方式

①知识自创生

知识自创生是从知识供应链中群落整体自组织过程形成的新状态和原有旧状态对比的角度,对知识供应链中知识创新的自组织状态的一种描述。在知识供应链进行知识创新过程中,就像系统的演化过程,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环境和规则变化),知识供应链系统原有状态失稳,由知识供应链系统内个体(即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自发产生新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功能,相对于知识供应链中自组织过程前系统不存在这种状态,就称为自创生。自创生是从自组织前后状态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知识供应链中知识创新自组织过程。其特点在于出现了原来不曾有的知识新状态、新结构和新功能。

②知识自复制

知识自复制是从知识供应链中个体(即子系统)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才能保证系统形成某种新的、有序的、稳定的状态的角度,来对知识供应链中知识创新的自组织特性形成的状态特点进行的一种描述。知识的自复制是从知识自组织的实践过程,从知识供应链系统状态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得出的特点。在知识供应链自组织的过程中,知识系统演化呈现出有序的状态。从时间变化分析,当某一知识经过一段时间,呈现出与原来一样的知识,就称为自复制。就好像一个种群中某个生物个体死亡了,又有一个同样的生物个体被复制出来一样。知识供应链中个体(子系统)具有自复制的功能,才能使系统在自组织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有序状态得以保持。它是知识供应链系统自组织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状态能稳定存在的原因。

③知识自生长

知识自生长是从系统整体层次角度,对知识供应链系统自组织过程中所形成的状态随时间演化情况进行的一种描述。这是对系统整体状态的一种分析:系统整体除了“体积”变大以外,其余形状、性质、特点均不发生变化。如生物体自身生长发育,从小苗长成参天大树,从小鸡长成大鸡,都称为自生长,在知识供应链社会系统中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及自系统数目的增多,也是自生长。因此,知识自生长存在于知识供应链子系统层次上,每一个个体子系统均保持一定的结构、功能,其在演化过程中不发生变化,而只是大小发生变化,这样由知识供应链中个体(子系统)的自生长实现知识供应链系统的整体自生长。一般来说,多数情况下,子系统的自复制是系统自生长的原因,也就是说,知识供应链中个体知识的自复制是知识供应链系统整体知识自增长与群落整体壮大的原因。

④知识自适应

知识自适应是从系统与外界的关系角度,对知识供应链系统知识自组织过程的一种描述。它强调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知识供应链系统整体通过自组织过程的适应环境,而出现新的知识结构、状态或环境。知识的自适应与知识自创生都是整个知识供应链知识自组织的分析,都是研究自组织过程前与自组织过程后知识供应链系统知识状态的差别。但知识自创生是从知识供应链自组织系统本身的性质来分析,自组织后,系统出现新的结构、功能的角度来分析,是对知识供应链系统中知识本身状态的描述,是对系统内部机制的探讨。而知识自适应是从系统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应答、对外界环境的响应角度,是从系统与环境关系角度,来分析系统的自组织性质。

参考文献:

[1]王玖河,靳卫宁.

基于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5)

[2]马秀辰.知识管理在供应链中的应用[j].

山西焦煤科技,20**

[3]申丽萍,学东.紧密型供应链上的隐性知识管理[j].

现代管理科学.20**(02)

[4]马秀辰.理在供应链中的应用[j].

山西焦煤科技.20**(s1)

[5]

张洁梅,购企业供应链整合的知识管理研究[j].

经济经纬.20**(04)

[6]王丹阳.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07)

[7]邓林,宋国防.

供应链上的知识管理研究[j].

消费导刊,20**,(03)

[8]褚莹.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j].

现代企业,20**,(01)

[9]孙衍林.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江苏商论,20**,(02)

[10]张存禄,小年,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风险管理集成模式研究(j).

经济管理.20**(06)

[11]杜漪,王志刚.

知识管理的供应链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4)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